卡罗素结构和飞行陀飞轮示意图
后宝玑时代
宝玑开启了陀飞轮怀表的时代,自那个时候起迄今已有两百年之久,这一段时间,仍有不少的制表师把这个领域当作时计界的圣母峰(MountEverest)时时有人去挑战它,包括近代不少制表师(例如旅居香港的矫大羽)。在宝玑发明陀飞轮的99年后,丹麦出生的BahneBonniksen(1859-1935)发明了一种类似的系统称为卡罗素(karussel),而于1892年获得专利(专利号:21421)。
陀飞轮的结构配件
陀飞轮工作原理
陀飞轮的原理就是当钟表在垂直位置时补偿地心引力的作用。
换句话说,当一只钟表处于垂直位置时,由于来自地心引力的作用,它的调节控制器,即是其摆轮、游丝和擒纵器,会在每一下摆动时发生难以觉察的快慢变化。
如果把调节控制器装设在一个每分钟转动一周的“笼框”上,即可获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。这样便可以使钟表走动时十分准确,并能够互补误差。
这个原理看来十分简单,但实施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。原因之一便是“笼框”和陀飞轮的重量不能超过0。3克或0。013盎司相当于一片天鹅羽毛的重量或两片鹦鹉羽毛的重量。另一原因是,它由72个精细组件组成,而其中大部分为手工制作!
宝玑的陀飞轮原理与技术持续了一百多年,一直没有重大的变化,直到1920年代,德国的AlbertHelwing(DeutscheUhrmacheerschule的技术部门主任)发明“浮动陀飞轮”(flyingtourbillon,或称为“飞行陀飞轮”),它是一种没有支架(bridge)陀飞轮,为的是让陀飞轮尽可能地扁一些(asflataspossible)。这一种自由立式框架(free-standingcage)是AlbertHelwing发明的目的。
AlbertHelwing回忆他的发明时说:框架的重量仅700mg,没有人相信它足够有力。因此我在框架的一侧也系了一条,重量是250克。这样,在通往DeutscheUhrmacheerschule的入口厅展示箱内,我悬挂了这个浮动陀飞轮装置,这一挂就是4个星期,所有的批评言论通通沉寂下来······